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培训动态 > 传承遵义 >

《遵义记忆中的女红军》连载之一

来源:未知|发布时间:2020-04-24|浏览次数:
编前语:为了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长征故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增强文化自信。从本期起,本网站将适时连载遵义市爱国拥军促进会会员的作品纪实文学《遵义记忆中的女红军》,这是一本为了纪念遵义会议80周年创作的献礼读物,集史料性、教育性、文学性、可读性为一体,是一本难得的理想信念教育教材。敬请会员们关注并阅读,借此倡导一种学习之风,努力提高团队综合素质。

(图为来遵义参加红色教育培训的学员参与现场教学,认真聆听《女红军菩萨的故事》)


《遵义记忆中的女红军》连载之一

   

  榜样的力量    

红色序曲 

第一章挺进黔北女红军猴场洗尘迎新春

第二章强渡乌江李坚真受命先遣进遵义

第三章红色记忆女红军遵义城中显身手

第四章长征姻缘女红军情洒遵义育恋情

第五章小侠从军休养连女红军土城遇险

第六章肩负使命女红军三杰踏上新征程

第七章勇挑重担李坚真以诚感动倔连长

第八章二进遵义危秀英舍生忘死护战友

第九章三渡赤水茅台美酒香醉巾帼英雄

第十章四渡赤水女红军战地宣传别遵义

 

遵义记忆中的女红军

                                              陈守刚  杨晓春 著 

榜样的力量(序)

罗宁

接过遵义市妇联送来的一部即将出版的纪实文学《遵义记忆中的女红军》,作品的标题立即吸引了我。有关长征的书籍很多,介绍女红军的作品也不少,但女红军在遵义的故事,让我倍感亲切。在没有翻阅作品之前,我就在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部壮美的史诗,而女红军就是代表中华民族女性的最高情操和磊落魂魄,是中国工农红军神圣军旗上美丽的彩霞。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女红军以百折不挠的精神顶起了“半边天”,成为军中最亮丽的风景。女红军的精神是我们妇女界最应传承和弘扬的。

作者以章回形式娓娓诉说,将红一方面军的30位女红军逐一介绍给了读者,并重点对她们在黔北转战三个多月时间里留下的感人故事作了描述,其人物鲜活,情节扣人,观点力透纸背,读后令人震撼。面对先辈的光辉伟业,与其说我为本书作序,还不如说我是把心灵深处对革命前辈——我们伟大而亲爱的女红军的崇敬、爱戴、感恩和学习的深情,向我们远去的女红军母亲们真切地诉说。

长征途中,女红军们由于身体的局限,付出的要比男红军不知大多少倍,她们经历了那么多的艰难险阻,但在万里征战中总是乐观向上,一往无前,我为她们的坚忍不拔、矢志不渝而感动。在漫长的转战中,女红军除了要与敌人战斗,还肩负着繁重的地方群众工作、护理伤员任务,每天比男红军要多走1520里,她们完成的是三万五千里的长征啊!这更加令我无比敬佩。30个女红军都是参加革命较早的纯粹的布尔什维克,在苏区曾是各个岗位的领导干部,有的还是妇女运动、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领袖,但在长征路上,大多数则为普通的“政治战士”,她们不计较职位的“低微”,无怨无悔的忠于职守,为革命的胜利无私奉献,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部分女红军是中央领导的夫人,但在征途上她们从不以夫人自居,而是以诚实工作奉献,英勇忘我斗争的精神,赢得他人的信任与尊重,这种高尚的品德,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长征期间,有的女红军留在地方打游击,有的参加了史上最惨烈的西征战斗,革命胜利后,她们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享受,还过着坎坷多舛的生活,但她们不怨天尤人,而是平静地、默默地为党工作,这是一般人所不具备的高尚境界。更让人感奋的是在坎坷崎岖的征途中,女红军们不顾个人安危,舍生忘死的承担战地救护,收容伤病员,扶助战友的精神。感谢作者把这群鲜活透亮的人物捧献在世人面前,让我受到一次难得的“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洗礼。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远大的革命理想,信念无比崇高;有笃定的奋斗目标,咬定青山执著追求、顽强拼搏;有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强敌敢于亮剑,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有忍辱负重的博大胸怀,把困难和屈辱踩在脚下,直面生活、笑对人生;有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精神,在利益面前先人后已,敢于割舍”。是女红军精神的高度概括。当今时代,社会在快速变革,人的精神面貌却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不少的人少了信仰、目标,多了几分浮躁;少了诚实劳动,多了不劳而获的奢望;少了先人后已,合作共赢,多了更多的自我……我们多么需要学习女红军的伟大精神,从长征文化中汲取营养。在新的时代奋力推进妇女事业的时候,更需要在开展“双学双比”、“巾帼建功”、 巾帼文明岗巾帼示范村 三八绿色基地、“女大中专生创业就业行动”、和谐家庭、“妇女之家”等创建活动中注入应有的精神,以女红军为榜样让女性真正实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精神的家园。贵州是块红色的土地,因有“遵义会议”而举世瞩目。在令人骄傲的贵州高原,红色文化是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时候,用先进文化武装人的思想,用优秀作品感召人的行为,用崇高精神和榜样的力量荡洗人的心灵是极其重要的。作品《遵义记忆中的女红军》无疑是妇女工作实现服务大局、突出重点、开放包容、务实创新、有所作为目标的助推器,是拓展巾帼建功双学双比活动品牌内涵的精神动力。遵义市妇联、红花岗区党史办抓住构筑精神高地,树立文化自信这个重要环节,推出这本力作,是顺应时代潮流,勇当先行的有力举措。也无疑是对全省妇女工作的强力促动!

作者历经三年的时间,沿着红军长征的足迹追寻了6000多公里收集素材、感受长征艰辛,创作了《遵义记忆中的女红军》,用文学形式再现了当年女红军追求光明幸福,征战万里,求索奋进的情景,为女性朋友捧献出集可读性、知识性、教育性为一体的励志作品。我想,作者的这种奉献精神本身就是对红军精神的最好传承。借此,向作者致谢并道一声辛苦了!

“慷慨悲歌多壮士,血染高原百花艳”。长征的脚步已经远去了80年,但长征精神却永远照耀着千秋万代,激励着亿万后人。我相信,伟大的长征和完成长征的英雄们,用铿锵有力的脚步弹奏的世纪凯歌,必将感召更多的人为了民族振兴、国家强盛、人民富裕而不懈追求、奋斗!

 

20147月于贵阳

(罗宁:时任贵州省妇联主任)

  

红色序曲

193410月至193510月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如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所说:“长征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之后又说:“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它所表现的英雄主义精神激励着几亿人口的民族,使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索氏的评价是极其中肯的。但是,域外人很少知道,长征更是对中华民族一种自强自信力的历练与提升。其实,初期的长征(称战略转移或西征)是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遭到空前失利而发生的大撤退,被迫急促上路,跳出敌人包围圈,放弃苏区根据地寻找新的落脚点。而造成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是年轻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把党和红军的命运交托给一个不懂中国国情的洋顾问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OnoBraun),听任他一意孤行地瞎指挥所造成。

1900928日出生于德国慕尼黑的李德(华夫),1928年进入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伏龙芝军事学院创办于1918107日,是苏联培养诸兵种合成军队军官的高等军事学校,当时称苏联红军总参学院,旨在从工农中培养具有高等军事文化程度的指挥干部。时年,与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美国西点军校以及法国圣西尔军校并称世界四大军校1932年春,李德(中文名)被共产国际执委会派往中国东北参与情报工作和送经费到上海,后又作为共产国际代表曼弗雷·施特恩派来的助手,参与执委会驻上海远东局工作。193310月经中共地下交通由上海秘密护送到中央苏区,以中共中央的军事顾问身份来到瑞金。当时任临时中央负责人的博古,对李德极度信任,把军事指挥大权交给李德,由他一人凭着地图指挥战斗,成为红军的“洋顾问”、“太上皇”,掌握着红军的军事指挥实权,也掌握了红军命运的生杀大权。他虽怀有帮助中国革命解放事业的良好愿望,但他不懂得中国的国情,只有在书本上学习的军事堡垒战的理论,抱住军事教条主义死死不放,一点不讲民主,听不进一点不同意见,在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中,李德完全抛弃过去行之有效的、灵活机动的游击战,坚持"短促突击""两个拳头作战"、全面出击"御敌于国门之外",贸然命令红军以堡垒对堡垒,与敌人死打硬拼,致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损失巨大,陷于被动地位,在与蒋介石正规部队的对垒不到10个月时间里,中央苏区根据地大量丢失,仅存几个残缺不全的县。
    而此时,蒋介石在庐山的牯牛岭秘密而精心布置了向红都瑞金实行更大规模的铁壁合围的重大军事计划,史称“铁桶计划”。即以瑞金为中心,以150公里为圆圈,以50万兵力架起30道铁丝网,构筑30道火力封锁线,配备1000辆军用10轮卡车运送作战部队,对红军予以及时拦截。好在党中央早在敌人心脏埋下了内线,“铁桶计划”每一天会议的情况和足有五斤重的文件,一份不漏地经江西赣北第四行政区专员保安司令莫雄[1],冒着杀身毁家之险转到我地下工作者项与年手中,并很快传到了苏区瑞金。当博古、李德等传阅了“铁桶计划”后,不由得暗自大惊,当时中共中央的最高决策层三人团,日以继夜地密谈,不断有“决定”、“命令”从这里发出,但所有决定和命令都没有经过民主讨论,信息的传递仅止于有限的一些人。博古、李德、周恩来为主的“三人团”一方面强调保密,对战略转移没有进行充分的甚至应有的政治动员;另一方面在退却中采取避敌逃跑主义策略,从而使中央红军在极其被动中仓促转移时,进一步遭受到损失。19349月中旬,主持中央工作的博古将中央组织局主任李维汉叫到办公室,神秘而严肃地告诉他:“党中央已经做出决定,中央红军将转移到湘西与二、六军团会合,建立新的根据地。”

在蒋介石的铁桶计划即将实施时,本已经频频失利的战局促使红军不得不放弃中央苏区,比原计划提前半个月实行战略大转移。红一方面军就这样于19341010日在没有经过深入动员和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在夜色沉沉中踏上了征程。8.68万人的长龙沿着赣南山区开始了史无前例的“甬道式”、“大搬家”转移。

在这条红色的长龙里,有30位与众不同的女战士(原本是32位,其中,黄长娇出发前因故留在瑞金,彭儒长征刚开始就因病返回苏区),头戴八角帽,身穿灰色列宁装,脚缠绑腿,背着干粮、行囊与8万多大军一同踏上了漫漫征程。她们是根据“三人团”的密令,经过红军总政治部精心挑选的政治上绝对可靠、能文能武的女战士。

之前,博古向李维汉授意两项重要任务:一是发动苏区妇女做二十万双草鞋、缝制十万条米袋子;二是草拟一份随军转移的妇女名单。李维汉立即向中央妇女部部长李坚真作了交待,按照党性强,政治过硬,身体强壮,能做群众宣传工作的原则拟定随行女红军名单。经过秘密而又严格的挑选,最终确定了30位随军女战士。这些女红军仅占一方面军八万多将士的三千分之一,可她们却肩负着群众思想宣传、扩大红军队伍、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地方政权、筹粮筹款筹盐、搬运机器设备、照顾担架、护理伤员、机要收发等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她们以坚强的毅力克服了生理、心理、体力方面的重重困难,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用双脚坚定不移地走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由于担负的使命不同,行军中要进行战地宣传,招呼伤员担架,搬运设备物资,保管机要文件;宿营前要走在前面向老百姓借用房子和用具;部队住下后要刷写宣传标语,做群众思想工作,筹集粮食,动员参军,打土豪分田地,还要护理伤员;撤离时,要打扫清洁卫生,归还老百姓的用品用具。埃德加.斯诺重走长征后测算,女红军每天比男红军要多走二十里,实际走了三万五千里,比男红军多走一万里。她们是红军队伍中的巾帼英雄,是极其宝贵的精神力量和财富,她们堪称是中国历史上最耀眼的军中女星,也是最靓丽的女中豪杰!

如果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力量的展现。那么,红一方面军中的30个女红军战士则是30个刚毅的共产主义战士;30颗红色的革命种子;30颗英勇不屈的红心;完美地展示了共产党员钢铁般的意志!她们的身体虽很纤弱,但她们却像坚韧的小草,在万般磨砺中表现出了无比坚强,她们把理想、信念化为精神动力,巾帼不让须眉,撑起红红的“半边天”,以强大的生命力展示了不可战胜的力量!如果说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那么,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女红军则是奇迹中的奇迹!

遵义,这个转败为胜,转危为安的胜地,党和红军在这里完成了一次华丽的嬗变,长征才成为胜利的长征,红军这支队伍才成为胜利之师。红军队伍中这一群曾经是社会底层的丫环使女、童养媳方才灿若星辰地留在人们心中,革命圣地遵义的人民对她们的名字记忆更是无比深刻。她们是:王泉媛、贺子珍、蔡畅、邓六金、邓颖超、李伯钊、康克清、危秀英、危拱之、刘英、刘彩香、刘群先、杨厚珍、李坚真、李建华、李桂英、吴仲廉、吴富莲、邱一涵、陈慧清、金维映、钱希均、甘棠、萧月华、周越华、钟月林、谢飞、谢小梅、廖似光、曾玉。她们的精神将永远辉映华夏、激励后人!

 

[1]党和人民没有忘记提供情报的有功之臣。1949年建国前夕,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李克农派人专程前往福州、广州,将项与年、莫雄接到北京,请他们登上天安门城楼出席开国典礼。叶剑英元帅受毛泽东委托设宴招待了他们两人,并热情地赞扬他们的历史功绩。

(未完待续)


Copyright © 2019 遵义一心文化培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黔ICP备19003378-1
主办:遵义一心文化培训有限公司 地址:贵州遵义·遵义会议会址旁 服务热线:13312340006

贵公网安备 52030202001682号